[日期:2022-06-29]
文章来源:民盟成都市委会
作者:民盟成都市委会

慈善是星光,让你的心灵在漆黑的夜也能窥到光明远方;慈善是清泉,让你的情感在蒙上岁月尘埃仍能包裹着纯净温暖。

——题记

 

1942年11月29日, 74岁的成都慈惠堂理事长尹昌龄逝世。他逝世前一二年就精力日衰,唯一放不下心的是慈惠堂的前途和命运。他认为张澜刚正为民,德高望重,嘱咐:“慈惠堂理事长必请张澜担任。”张澜时为川蜀尊公,身为民主政团同盟主席和国民参政员,忙于国事和盟务,就声明:“尹先生前嘱本人任本堂理事长,因不常在成都,不能担任。”

尹昌龄逝世时张澜挽上联:想少登翰林壮为良吏晚年推耆旧一生聪明正直矫矫不群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深为今日痛也,下联: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废疾有所养廿载主持扩充勤勤弗倦仁为己任死而后已独于先生见之;上款“慈惠堂总理尹老先生千古”,下款“张澜恭挽”。 一月后的1942年12月29日,成都慈惠堂理、监事联席会投票选举张澜为理事长①。

1943年1月,张澜“以安逝者之心,兼慰同人之望”,就任理事长职。2月20日,张澜向社会公开了自己慈惠堂理事长身份,并表示:“我们定秉承尹先生遗志继续努力开拓,使慈惠堂事业光大。”②

紧接着成都慈惠堂改组,选出理监事会。徐孝刚任副理事长,郑西屏、何培权、王海平为常务理事。徐孝刚曾服务于军政界,理监事中黄仲翔、周奉池、余中英、严啸虎等为军政界人士,邵从恩等为民主人士,刘豫波、秦寄宇等为社会士绅。张澜要求正副理事、常务理事均到堂办公;各位理监事不取薪水,纯系义务③。

新的管理方针为“教育与生产并重”,本着慈惠堂的育婴堂大门外对联:“谁甘舍弃伶仃,苦困颠连,可怜他爷娘束手;我愿后来君子,饥寒痛痒,当自家儿女关心”的心情来管理堂务。“张澜在任期间,始终要求对普济院的老人、女婴所、培根孤儿工读所,不仅止于教养,而且还希望能够学得一技之长养活自己,并为社会中之生产者。简单说,慈惠堂今后务使女婴所每一个女婴,培根孤儿工读所每一个孤儿,普济院中每一个能工作的老人,都不是‘吃饭不做事的闲人’,而是社会中的生产者。所以慈惠堂对于孤儿、女婴、老人是要使他们走到职业化、社会化的路”④。

张澜有鉴于育婴堂1943年1月至7月收养婴孩77人,而死亡高达58人,实属骇人闻见,至有碍慈惠堂前程,决定彻底改进;聘定汪明瑶等五人为改进委员会,一面注重育婴堂饮食起居医药之改善,一面在该堂女婴教养所内办保育训练班。

该班自1943年11月25日正式开办,招生有内、外招两种;内招是面向女婴教养所内女婴,挑选有意愿且有能力者、16岁以上14名;还有已被女婴教养所遣嫁的女童3名;外招高小毕业女生6名,共计有学生23名。班主任由女婴教养所所长王海平兼任,汪明瑶教授主持教务,聘教务管理员1人。请各专门教授担任《儿童心理学》《儿童护理学》《家政学》《个人卫生学》《婴儿教保行政》等教学,中间还施行补习,加授理化、英文、应用文、算术等;同时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先后选购有关儿童保育书籍约10种。每周对这些学生进行精神谈话两小时,让她们到儿童机关参观3小时,隔周还到华西坝金陵大学上课,以便就地参观新医院工作情形及借用仪器。每日午前全体学生分赴树基幼稚园、婴儿园观摩,并先后参观明声育哑学校、中西慈善会孤儿院、昭忠祠育哑学校,警察局游民习艺所;通过这些参观使学生明了社会救济事业概况,启发她们的牺牲服务精神。该班学生经过各位教授精心教育,在1944年4月底进行了会考,均取得较好的成绩。到1944年6月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增聘保育员常乃琨,并由育婴堂提来大小婴儿30名供实习;地点就在女婴教养所内,由该所自备相关实习用品。在实习时,保育生要配合老师、医生和护士,无论巨细亲手操作。主要在缝纫、饮食烹制、疾病防治、医疗护理和婴孩教育等方面;除此,还对所保育婴孩进行一定的教育、游戏、运动等,各婴儿除由护理人教以礼貌及优良习惯外,每日午前9至11钟,由课室负责学生教以歌唱、运动及游戏。

保育员训练班严格实施学生奖惩规定,工作努力、勤于学习及操行优异者,按其等第分别予以服务期满时颁发褒奖状、增加津贴、出嫁时厚给妆奁等奖励,而工作及学习两方面均怠惰而疲顽不服教训者,分别按轻重予以警告或记过、减少津贴甚至开除等处分。不管何种处分,注重训导,不用体罚。老师会根据保育生的考试成绩和日常表现对其进行考核,合格者才能毕业。实习期满后,保育生可以选择离开慈惠堂到外面寻找工作,也可以留下来继续为慈惠堂服务,工作有事务主任、事务员、庶务、稽查、教员、经理、助理、助理教员、司事、医生、女助理、女杂役、厨役、司阍等社会生产者。

此班学生经过半年的实习,于1944年12月底正式期满,最后23名学生取得毕业证。毕业后,有6名外就,其余有17名留堂继续服务。在护理育婴堂交来的30个婴孩的实习过程中,仅有1名因体弱多病于1944年12月受惊风而死,其余29名都身体健康⑤。

同时,在张澜主持下,盲童的安排也着眼于将来的谋生和发展,瞽童教养所1946年收养58人。这些瞽童很好的传承了成都的洋琴技艺,其中许多都很出名,如洪风慈,张大章、肖必达、马光全、卓琴痴、温久玉等。

还如女童教养所精神方面着眼于活泼健旺、刚强坚定,生活方面则做到简单朴素、清洁整齐,知识技能方面则提高到与初中职业学校程度相等;综合提高近代智识,陶养现代品性,增强生产技能,丰富生活能力;愿继续深造者鼓励其学习,其他则令生活逐渐独立。

而孤贫儿童工读所则重在寓教于养,寓工于读,以能略具常识及粗浅技能,在工厂商店服务谋生为宗旨。故所学偏重实用,所习在锻炼身体,养成刻苦耐劳习惯。

据当时孤贫儿童工读所学生李华松后来介绍:1946年下学期,张澜将爱子张仑(一条腿残, 四子,1933年出生,1949年因病夭折)送到“孤贫儿童工读所”读书,与李华松同窗共桌,没有丝毫特殊照顾。1947年上半年张澜把张仑接走时,再三告诫学生:“你们要学会立身处事,掌握学问,将来要为民众办好事,为国家出好力。穷不移志,不作庸俗人。要做轰轰烈烈事,应为正正堂堂人……”在与师生告别时,张澜题词:“国政盼统一,希望爱国诸君坚持民主奠国运;人心思和平,但愿同仁君子团结建国利人群”⑥。 

特别是培根火柴厂在1943年10月后生产的火柴便由慈惠堂自己承销百分之八十,用这些火柴利润勉强维持慈惠堂的事业。

有两人对火柴厂贡献极大,一是王干青;王干青还盛情相邀绵竹益民火柴厂的张容光来工作。张容光是学习火柴制造技术的,但短时间难以找到能替代工作之人,不便离开。随后,张澜又来函相邀,其函大意是“培根火柴厂乃慈善事业,君当助王干青一臂之力。”又娓婉地向益民火柴厂说明情况,张容光征得益民厂同意,再无推辞之理由,乃到培根火柴厂担任技师兼生产股长、副主任。

这段时期,张容光对张澜也有了更多了解,十分尊崇张澜“爱国救民,刚直不阿,追求真理,不惧艰难,为民请命”的高尚人格和品德。张容光与张秀熟、王干青、周锦镐、袁思治、张文静等共产党人也有更多的接触和合作,并开始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接受新思想。通过王干青的介绍,他认识了当时成都的一些社会名流,如刘咸荥(成都五老之一,是王干青的老师)、邵明叔(时称和平老人)、章雨初、乔毅夫、方勉尘、张斯可和宗教界的能海、法光、园照、遍能等,由于受这些人士的思想影响,他的民主进步思想不断增强,工作更加努力,还加入了民盟。培根制造火柴需要赤磷黄磷(黄磷是用赤磷转化的),当时中国所用赤磷主要靠从美国进口,时值抗战期间,这种物资特别紧俏,由专卖公司掌控,没有特殊关系进货很难,王干青接办火柴厂厂务后,第一次购赤磷,反复与张容光商量,都感到很棘手,只好请理事长张澜致函重庆黄炎培,请黄设法帮忙。张容光到渝后,先去曾家岩找到黄炎培,黄看了信函,给专卖局负责人刘鸿生写了信,后来很顺利地购买到一汽车小铁筒装赤磷(上书美国农肥原料厂产品)⑦。

王干青对生产和工人福利很重视,还办夜校,先是袁观同周继本、岳小平商议后向王干青汇报,王给予大力支持。最多时达五六十人,还有厂外人来参加。在1944年,该厂夜课班规定:学徒固定编制,工友自由参加。学科有国语、常识、英语、算术、音乐。为了该厂职工能够安心工作,还为工厂职工代办平价用品,开办托儿所,收容该厂工件工、零工的六岁以下一月以上子女,供其食宿(仅限工作时间)。不仅教文化,还向工人进行时事和革命知识的教育。如请张澜作抗战救国形势报告,请文幼章作国际时势报告,联系四川大学、华西大学进步学生给工人上夜课,张澜的女儿张茂延等一些党员和进步学生常来教课,深受工人群众的欢迎,使他们提高了革命觉悟,生产积极性很高。这也是张澜让慈惠堂走到职业化、社会化路的一个重要体现。

要知道,保守与畏缩结合,将永远驶不出躺平的港湾;而革新与远见结伴,迎来的定会是事业的兴旺。张澜原来在成都的秘密活动多在“怀远山庄”,他住到培根火柴厂以后,他开展民主活动的地点主要以慈惠堂为中心。慈惠堂房舍很多,分散各处。有的庭院深深,曲曲折折,容易隐蔽,比较安全。民盟发展组织、举行仪式、召开各种小型座谈,以及张澜与各方人士会面、联络,均可利用慈惠堂这一地方作掩护。慈惠堂在当时就被人称为成都市的“民主之家”,与重庆的“特园”交相辉映。正由于此,慈惠堂也就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重视,经常有特务在慈惠堂和张澜的住地培根火柴厂周围监视⑧。

张澜主持成都慈惠堂很好地诠释了他的慈善观:一、救助贫穷百姓,对维护社会稳定起一定作用。二、抗战中收养征属子女,对稳定前线军心,对抗战后方社会稳定,对保存抗战后备力量起一定作用。三、注重儿童教育,为社会的进步培养人才。四、让孤儿走职业化、社会化道路,对我国慈善思想的传承起承上启下作用。五、丰富了统一战线工作内容。


注释:

①岳小平《第二个“民主之家”——成都慈惠堂》,《张澜纪念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12页

②成都《新新新闻》,1943年2月21日。收入《张澜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82页

③吴达德、钟平《社会与救济——成都慈惠堂研究(1924——1949)》

④张广华《回顾张澜办教育》《领导者》(双月刊)2015年/10月号)

⑤张晓霞、王毅《抗战时期成都慈惠堂女童教养救助探析》(《兰台世界》2017年第19期P97-101

⑥李华松《张澜在慈惠堂的片段回忆》---张澜网(张澜纪念馆)

⑦【方志四川•巴蜀英烈】李锐智“解读新近发现的成都十二桥烈士王干青手迹及诗作”

⑧余杰科《张澜评传》2002年3月群言出版社P285

(作者系民盟四川省委学习文史委员会主任。)